论坛里技术宅太多了,来点不一样的。
上回书说到,苏铁冠乌台诗案事发,朝堂为之一震,许多与苏亲近官员被牵连左迁。
王巩大概也是这个时候被贬去宾州(据不细致调查,应该在南宁宾阳)。
四年之后,王巩北归。
再两年后,苏轼回京。筵席之上王巩叫自家歌女柔奴出来,为苏祝酒。
三巡,老头没话找话。
问:岭南那旮旯不好过吧?
答:其实还好。小女子没有远大志向,就像白乐天说的那样,大抵心安即是家。
苏听了深感触动。来劲,填个词吧。
定风波·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
王定国歌儿曰柔奴,姓宇文氏,眉目娟丽,善应对,家世住京师。定国南迁归,余问柔:“广南风土, 应是不好?”柔对曰:“此心安处,便是吾乡。”因为缀词云。
常羡人间琢玉郎,天应乞与点酥娘。尽道清歌传皓齿,风起,雪飞炎海变清凉。
万里归来颜愈少。微笑,笑时犹带岭梅香。试问岭南应不好,却道,此心安处是吾乡。
小老苏写的是很工整的结构:序言交代主角是谁,写之何为;上片从友人起兴,引出主角并加以工笔;下片细说主角过往,经由其口上升高度,顺手写就千古名句。
首先,看序。很有意思,苏轼先在序言里面说,柔奴有“善应对”。宋代有官养艺伎的文化,这类女子能歌善舞、面容姣好都是基础项,会舞文弄墨的也不少。可见都是相当翘楚的女子。此背景下苏轼尤其提及这个柔奴“善应对”,这就很值得说道了。
在觥筹交错的筵席里面善应对,必要条件是需要脑子里面有一套说的过去的套路——自洽和完整的逻辑世界观。尤须此种套路对苏这类近乎哲人的文人说的过去。很明显,柔奴是有的,并且她的套路相当出色。
上阕,开篇先夸一下老朋友王巩。常羡人间琢玉郎。啧,琢玉郎。不敢想会多帅。这不算是真夸,真夸是下面这句:天应乞与点酥娘。连老天都觉得你这样的人需要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子作陪。一股“哥们你真有福啊,长的帅又有美人相伴”既视感。
能理解,毕竟老朋友是被自己连累的,于情于理该说些好听的。;-)
然后是后三句,这里的常见解读都讲是夸人唱歌好听。窃以为苏不会为了夸歌女唱歌好听来徒费笔墨。
当做此解:柔奴皓齿传清歌,清歌是比喻,比喻后面还套了一个比喻,这清歌如雪飞,有“炎海变清凉”之功效。这里更是凸现了后文柔娘一语中的的开解能力,毕竟词在言后。
从这角度姑且解释地通,并且能更明显感受到正文部分有这个循序渐进的情绪过程。
转到下阕,上来有个小转折:在北宋的岭南——烟瘴之地,度过四年时光,却“颜愈少”,风采依旧,并直白地埋个种子。后接说柔奴笑颜动人,微笑时还带有岭南风味。于是同样遭贬的小老头就问,烟瘴之地应该很是差劲吧?——你却依旧如此风采?
却看到这个女子斟满他面前酒杯,轻轻摇头,保持微笑:
此心安处是吾乡。
千古名句。
这不只有我们后世读诗读词看见好句的震撼,也是苏轼听见这个回答的一刹那的怔然。
他想起来他“有恨无人省”,他“长恨此身非我有”,他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时候。他会想,他在郁闷的时候不会听到这句话;在挣扎的时候也没能听到这句话;甚至他终于接受被贬黜,终于开始豁达的时候也没有听见这句话。
终于,从黄州归来,回到京城,他听见这个“善应对”的歌女,说出了这句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。
这时苏轼回头一看,自己这四年里,几多愤懑,几多忧伤?几多强颜欢笑,几多豁然自得?
“一语道破天机,天机不过人心”
填完最后一句,他终于深呼一口浊气。搁下毛笔,接过身旁柔奴斟满的酒杯,一饮而尽。